庫里和約基奇,算是“控衛中鋒化”和“中鋒控衛化”的兩個極端。
1/5號位作為球場上戰術作用最極端的兩個位置,前者天然代表了最大化的球權掌控,后者則掌握了最強的終結能力。
對于彼此的領域,兩者是最難以互相參與的——中鋒幾乎不可能像控衛一樣在上線持球并策動進攻,控衛也絕無法如中鋒般在利用終結威脅壓縮防線。
這也就導致了,控衛雖然掌握了最多的球權,卻不能掌握改變陣型的權力,也不具備足夠的終結把握;而中鋒兼具兩者,但多數時間拿不到球,只能在內線干著急。

籃球歷史發展的前期,基本就是一個如何讓一號位把球給到五號位的歷史,很多戰術也由此衍生,很多偉大的內外線組合也由此而來。
后來人們逐漸意識到,1號位傳球+5號位終結的模式畢竟有一道處理工序,這意味著回合時間、戰術成本和失誤風險,而側翼單挑手們可以把這兩個環節融合,改成一次持球跳投終結,因而大受歡迎并流傳至今。
但這等天才能同時做好兩件事的畢竟是少數,在更大樣本的48分鐘比賽里,更樸素的傳球和內線還是有他獨特的價值。
那么如果真有人能把兩者的比賽內容做一定融合呢?
庫里和約基奇誕生了,他們恰恰就是1號位與5號位實現“量子糾纏”最大化的兩名球員。

“庫中鋒”只是一個梗,他當然不能真的像中鋒一樣去內線要位、背打和終結,但庫里用他歷史獨一檔的三分能力,開創性地創造了一個“向外拉扯防線”的戰術生態位:
想象一下三分線上遍布籃筐,庫里去到那個位置就等于擁有了一次上籃的機會,而他的無球跑動就是在完成“中鋒落位”的過程,那么剩下的就是如何給“庫中鋒”上球的問題——防守方在做的,也就是如防中鋒接球一般,限制庫里擁有“籃下”出手的縫隙。
我們說過,控衛天然掌控球權,而且過半場到三分線,比三分線到禁區的路要松快得多,庫里這個“中鋒”在自己的禁區拿到球的辦法比傳統中鋒要多得多,而他具備同等的陣型牽制力以及不輸的終結效率。

這就是控衛的中鋒化——可以在交出球權的空手狀態下完成對防守陣型的壓縮/拉扯,為射手/切入者提供空間,又能在接到球的時候具備足夠的終結效率,并且,接球難度大量降低。
他也的確有屬于自己負責上球的“控衛”——追夢格林。
約基奇反過來。
他保留了中鋒在內線進球的基本盤,并把這個盤子擴大到了近框區域,這本質上已經極大程度降低了給約基奇上球的難度。
在此基礎上,他遠至三分線的射程支持他在離開禁區后依然保持一定的威脅,保證他即使在這個位置接球也能確保戰術不會打死,而他歷史級的出球視野和手法,以及大個子里相當出色的運球和護球能力,支持他在任意位置參與戰術。
這當然不是像控衛一樣用運球的形式行進到戰術啟動的地方,如果真這么打即使約基奇也兜不住失誤,而是用中鋒和控衛混合的特殊方式:
他是個巨大的掩護墻,所以隨時可以跟后衛做一次手遞手,在不下球的情況下將球轉移走,然后再由后衛回球給約基奇,以此將球帶到預期位置——在這個過程中,約基奇往往已經發現了陣型變動的縫隙,接到球后就能立刻給到,甚至這次掩護本身,可能已經足夠給穆雷們創造一次跳投空間。

如果沒有出現機會,那這個過程可以在一個回合中重復很多遍。
約基奇用傳控、護球、掩護質量和頂級決策來代替控衛的大量持球,但本質依然是把球的流轉去向掌握在自己手中,用他頂級控衛的大腦和雙手完成決策。
而我們說過,他在近框及以下的位置有著絕對的終結統治力,因此比傳統控衛更能靠近禁區,在壓低節奏的關鍵時刻,掌握著頂級的進球成功率。
庫里作為控衛,以類似“中鋒化”的形式,在保障接球的基礎上最大化了自己改變陣型的能力。
而約基奇作為中鋒,以“控衛化”的形式,在保證終結和壓縮陣型的基礎上最大化了自己觸球的機會。
一個人頂兩個人,而且是兩個最有獨特價值的位置,自然也就強了。
錄像視頻
集錦視頻
熱門資訊
熱門標簽